公共管理常用理论 | 政策工具理论

发布日期:2025-10-08 22:01    点击次数:90

政策工具理论是指分析和选择政策实施手段的理论框架,它涉及对不同政策工具的分类、评估和选择,以实现政策目标。这个理论框架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并根据政策目标、资源、环境和预期效果来选择最合适的政策工具。常见的政策工具包括规制、经济激励、直接提供服务、信息和教育等。政策工具理论强调工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在不同政策领域和不同政策周期阶段应用不同工具的重要性。

图片

▍理论背景政策工具理论的背景起源于对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研究的深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文章《论现代国家采取的政治——经济技术》中首次提出政策工具研究的概念。70年代,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公共政策科学发展,为政策工具研究提供基础。随着政策执行复杂化及政策失灵与工具关联性认识加深,该领域研究受重视。西方反思福利国家与政府低效,“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研究。80年代,荷兰吉尔霍德委员会指出政策工具知识缺乏是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需建立发展该理论。此外,其发展还与政府管理复杂性、福利国家失败、学者追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及政策工具作为政策科学领域问题等因素相关。政策工具理论的引入使公共管理研究更注重具体操作、政策执行,及在多元主体互动下选择适当工具实现政策目标。▍理论流派1.工具主义:主张政策工具研究的核心在于深入剖析政策手段的特性和属性,从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原则与方法。通过精心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即使面对失败的政策,也能转化为成功的实践。经验研究与应用解释是构建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工具主义认为,每种工具都包含其子程序、核心行动、实施中遭遇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倡导通过经验性研究来阐释工具的应用。此外,工具主义还视众多工具为一个工具箱,强调在深入研究影响因素与环境条件后,进行明智的选择。工具主义致力于实现目标理性,并追求目标与手段的最优化匹配。2.过程主义:强调在动态适应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试探性方法。它认为,不存在超越具体问题情境之外的通用工具,只有工具不断发展和演化的重复性过程。过程主义聚焦于政策系统、政策制定的活动以及政策的执行流程,重视这些环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动态作用。3.权变主义: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基于对其背景的深入研究。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府管理环境之间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函数关系。工具研究需明确历史阶段与特定要求,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手段。此外,不同工具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甚至产生冲突。为了避免单一工具研究的局限性,权变主义还强调了对工具的整合研究。4.建构主义:主张深入理解政策工具的主观意义至关重要,包括符号和伦理的内涵,以及工具所释放的价值特征。政策工具是一种经过建构的实践形式,其合法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被建构与再建构。行动者需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而工具也被视为工具与环境相匹配的结果。▍政策工具的分类政策工具的类型繁多,学界对此尚未形成统一分类标准。由于分类依据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政策工具的分类存在显著差异。1.胡德(1986)提出了NATO模型,为政策工具的分类提供了一种视角。

图片

2.施耐德和英格拉姆则细分为五种类型:(1)权威型工具:基于正当性权威,在特定情境下要求、允许或禁止某些行为;(2)诱因型工具:通过实质性的回报诱导或鼓励特定行为;(3)能力型工具:提供信息、教育和资源,助力个人、团体或能力者作出决策并完成行动;(4)象征及劝说工具:认为人们依据自身价值和信仰体系作出决策,故利用此类工具使政策目标群体的价值观与政策目标相契合;(5)学习型工具:当人们对问题缺乏了解或共识时,通过学习经验增进对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理解。3.萨拉蒙则从产品或活动、供给工具和系统三个维度进行比较,提供了另一种分类视角。

图片

4.豪利特(Howlett)和拉米什(Ramesh)则根据国家政府在公共物品与服务提供中的介入程度,将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混合型工具和强制性工具。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强制—混合—志愿”的三分法则被广泛接纳。具体而言,以政府在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中的主导程度为标准,各种政府工具均可沿“自愿—强制”轴线进行分类。其中,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社会组织、私人市场;混合型工具涵盖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和使用费;强制性工具则包括管制、公共事业、直接提供。

图片

▍政策工具的选择1.政策工具选择的原则:胡德提出了四项政策工具选择的原则,这些原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1)充分考虑可替代方案:在选择政策工具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并进行综合评估。(2)工具与工作相匹配:要确保所选政策工具与要解决的政策问题、政策目标相匹配,避免工具与问题之间的不匹配导致政策效果不佳。(3)工具选择需符合一定伦理道德:政策工具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有效性,还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标准,避免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4)关注有效性以及其他目标:在选择政策工具时,要关注其有效性,并同时考虑其他目标,如成本效益、社会影响等,力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佳效果。2.政策工具选择的维度:萨拉蒙提炼出四个关键维度来指导政策工具的选择。(1)强制性:指政策工具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力和强制程度。(2)直接性:指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实现的直接作用程度。(3)自治性:指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目标群体或执行机构的自主决策权。(4)可见性:指政策工具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是否容易被公众所感知和认可。3.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政府工具的选择、应用和组合是政府工具研究的最基本的主题和归宿。综合西方学者不同的理论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它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并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2)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政策工具的选择应考虑工具本身的特点,包括其特性、分类、识别、适用情境、作用以及局限。(3)公共政策主客体关系:政策目标群体的规模、组织程度、结构稳定程度以及对实施中政策的支持与满意程度都会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4)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政策实施的环境,包括经济压力、突发事件、资源约束、政治体制和行政文化等因素,都会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执行产生影响。(5)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政策工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意识形态影响。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工具和社会化工具这三类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就受到现有意识形态的影响。(6)资源因素:政府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要支出必要的成本,包括物力和财力资源,这些资源因素也是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因素。▍理论评价1.理论贡献与价值:政府工具理论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它深入探讨了政府为实现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和机制,为政府管理和政策执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该理论强调政府工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政策工具的选择、组合和优化,以适应不同政策环境和目标需求。政府工具理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进步,也为政府改革和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2.理论缺陷与挑战:一是政策工具选择非理性:政策主体和客体认识不足,选择缺乏科学性,未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效果不佳。二是政策工具运用非法制化:运用无法律约束,易滥用,需在法律和公众监督下保证合法性。三是政策工具效果评估不足:评估机制缺失,侧重经济增长,忽视其他指标,评估方法需提高科学性和客观性。▍理论应用场景政策工具理论凭借其强大的解释力和广泛的应用性,在众多领域如财政金融、环境保护、废物处理、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政策、基础设施治理、就业服务、教育、科技、药品安全监管以及艾滋病防治等方面均得到了深入应用。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政策工具理论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政府积极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探索和创新政策工具,旨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